点击上方蓝字,发现更多精彩
ValentinesDay
《西北●大秦文学》年期▍总期
“坚毅豪壮”的传神写照——傅建华散文管窥南生桥
近读傅建华先生一组散文,启发有之,共鸣有之,感喟有之。
《父亲》涉笔永恒题材,却未落入俗套。寥寥字中的一幅幅剪影,叠加出一个刚毅伟岸的父亲形象。
父亲首先承受了亲人的深重苦难:祖父去世后,廉价的棺材装不下他颀长的遗躯,“只好把棺材的后档拆开,钉上装粮食的斗”,才得以安葬;“我三岁时,我母亲罹难去世。她为了贴补家用,在漆黑的夜晚逮蝎子,掉进一座枯井里。”
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父亲拆开他的肋骨,做了一扇守护我们家的门栅。”为了一家人的生计,拉长工、打短工之外,“父亲把自己卖了两次壮丁,他不惜生命,给我们家换了两斗粮食。”以命换钱卖了壮丁,却时刻牵挂亲人,“逃跑回家时,被开枪射击,身上中了两弹。”在枪口下创造出死里逃生的奇迹。在庄稼地里,“父亲撒麦种,扬场的身姿,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。他光着膀子,挽着裤腿干活的时候,身上的两个弹痕,是盛开的最灿烂的生命之花!”到了“晚年患有腿疾,但他仍然用拐杖支撑完自已一条笔直的人生轨迹。”在身后“给我遗传了他的基因:……犟脾气……直性子……好心肠”。
无须辞费赞许,就听听余光中对《背影》的评说吧:“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,作者便流了4次眼泪,也未免太多了一点。”对“一个20岁的大男孩”动不动就哭鼻子很不以为然,并认为“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”(《余光中散文选集》第3辑页)。他要少年多读的“坚毅豪壮的作品”,就是《父亲》这样的刚毅篇!
《祭奠黄土》的三层意旨与《父亲》有叠加之处。第一层“我祭奠祖先”:“捧读黄土就是捧读祖先。黄土,是祖先生命的寄托,是祖先灵魂向下扎根,生命向上托起庄稼的底座!”第二层“清明节,我祭奠父亲”:“他一生对黄土地付出得太多,回报却极少。这就是他的哲学,只要沾上黄土,心里就踏实。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他都在黄土地里重复他的哲学命题。”第三层“清明节,我祭奠母亲”:“我血管里没有流淌母亲的记忆,却汹涌着对母亲的思念!……母亲死于一次意外,准确地说,母亲是被贫穷扼杀的。”给亲人留下的是铭刻终生的椎心之痛,昭示人间的是农家妇女的悲惨命运。
黄土下掩埋着看不见的祖先、生身的父母。祭奠祖先就是祭奠黄土,祭奠父亲就是祭奠黄土,祭奠母亲就是祭奠黄土。他们来自黄土,复归黄土。黄土永恒,祖先父母永恒。
相近题材的《清明节,感悟生命》则一洗这一传统节日的感伤气息,转而升华为对新生命的礼赞。时届清明,“岁月的画笔,像接生婆一样,把初绽的新芽,萌生的嫩绿,微露的初红,迎接在春天的产床上。粉嫩的、鹅黄的、嫣红的胖娃娃探首露脚,一下子齐嘟嘟地钻出地幔,爬上枝桠。新的生命在春天风云际会,天地间充盈生命的活力!”古人曰:“气之动物,物之感人”,于是,清明不只是对祖先和亡亲的悲思、祭奠,还有对生命接力的迎迓、赞美:“清明节,是生命对生命的感恩,是生命对生命的追思。/清明节,站在妖娆的沃野,满目都是祖先用生命淬火过的芬芳,满目都是祖先用生命漂染过的翠绿。/清明节,从心底祭出一堆纸火,给灵魂烙上春天的印记,生命才会更加葱茏!”在先辈的墓、碑前跪拜祭奠,心里也树起蓬蓬勃勃、生生不息的生命丰碑。
《感恩野菜》却含笑带泪,繁复了些。先是对野菜的礼赞:
野菜,不择土壤,田埂上,麦田间,或独居一隅,或旁逸斜出,独占一方春色。野菜,不媚不妖,自然成趣,如不施粉黛的村姑,绰约着巧夺天工的万种风情。野菜,味道鲜美,焯水凉拌,蒸成麦饭,鲜嫩的春天的味道,萦绕颊齿,几日不绝。
这是审美。野菜之所以美,是因为实用的善:
那时的野菜,不是生活的点缀,而是每天的主粮;不是生活的插曲,而是生命的主旋律,喂养了我童年的野菜,依然在我体内蓬勃着生机......
再是熟悉的菜名带来的亲切。“芨芨菜”应是我们那儿说的地儿菜,官名应是荠菜,这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常见野菜,初中语文就有张洁的《挖荠菜》;“麦苹儿”“羊蹄蒹”则无疑是我们那儿说的麦花品、羊蹄甲。“勺勺菜”未曾听闻。至于“王胖子”,由其“不但味苦,而且有毒,是断不可食用的”看来,正是我们那儿说的王八奴或王不留。作者发出的“预警:漂亮的容颜和华美的言辞,不可尽信。说不准它生命的叶脉里,蕴藉着极毒的汁液”,倒不无警醒之意。我们的农家祖辈大概未受过植物学专门训练,对这些野菜的命名也不一定精准。至于从锅底铲下的“浸浸”,按其质地应是愚以为的“筋筋”。“这是迄今我舌尖上记忆最深的美味,是我味蕾开出的最灿烂的花朵。”君道不孤,此道美食我直到现在都爱吃。
有趣的是那位“每逢开仗,必自称‘长官’”者,后来居然从军“还真当上了小官”。至于“往坑里投小铲子”的游戏,“运气不佳的,往往会把一晌的成果输得殆尽,回去受到父母的责骂。”这就像野菜的味道,有点苦涩。
亲切、有趣、苦涩之后,言归正传。“那时,偶尔吃一次面条,几乎全是野菜,很少的面条,像几条游鱼,在绿色的波浪中游弋。”“祖母每次都给我带着菜团子,那是用野菜和麸皮做的馒头。”“晚饭是一碗野菜汤,我晚上的梦,却是热腾腾的面条和雪白的馒头!”一日三餐,野菜当家,普救众生,功德无量——这才是野菜的价值、意义。
“我感恩野菜,它喂养了我的童年。我感恩野菜,它在我的生命里,栽种了一片绿。这片绿,葱笼着我以后的人生。”古人云:“咬得菜根,百事可做”;套用《红灯记》的一句台词,有了这碗野菜垫底,什么样的艰难都能对付!
困顿时期与野菜同样居功至伟的还有可称为野菜“正规军”的苜蓿。它虽为牲口的饲草,却实实在在救了不知多少农人的性命!歌颂苜蓿的文字近年数见于网络和刊物,名家之作只在程海的《苦难祈祷》里读到过妇女夜偷苜蓿菜的含恐带险的经历。
《我是乾县人》和《芦苇情》一扫描一特写,一写意一工笔,一背景一人物,相互生发,两相辉映。“谁不说俺家乡好”,前者从乾县的山:“当你登峰临顶,极目远眺的时候,也许会从肺叶扇出一声‘我是乾县人’的呐喊,透出乾县人的底气和豪迈”;乾县的水:“人在河边走,胸生万里云。当你倘徉在乾县的这些河岸水径,你的喉管会从生命的底部湧动一股暖流,迸出‘我是乾县人’的感慨”;以及好畤村、梁山宫、乾陵、清凉山这些文物古迹;弦板腔、豆腐脑、浇汤挂面这些地方名吃;老子、庄子、杜甫、林则徐和杨奂、范紫东这些客旅、本土的古圣先贤;广州、上海、北京以至天南海北这些广阔地域(前几年听陕西戏曲广播,有次一位远在斯里兰卡打工的乾县梁村后生,打回越洋电话和广播电台互动),“乾县是每一个生于斯,长于斯人的胎记,是乾县人紧握大地,向上挺拔的根须。”而这些“向上挺拔”的众多的“我是乾县人”人中的一位,便是《芦苇情》的主人公刘小峰。
这位颇富传奇色彩的乾县人世居陆陌村。此村因“汉代陆贾置田”而命名,文脉绵长,近代有一家两代连出3位举人,远近闻名。但刘小峰却未延续文脉,他的人生三部曲别有一番风景:
少年颠簸记:10岁时自制弓弩伤小友,闯了祸赤脚60里找父亲;16岁“借”父粮票30斤,与发小为学武功闯少林。
爱情保卫战:17岁辍学在家当车工,18岁“飞车”相亲被订婚,19岁接班进厂下车间,到年底领奖巧遇意中人,20岁“痴情”6次“反围剿”,24岁偿愿娶回心上人。
深圳创业曲:25岁兴办石头加工厂,29岁只身南下闯深圳,35岁自购车床加夜班,几年后丽达公司牌挂门,在异乡不忘故乡山和水,几千万治污观光园面貌新。
三部曲的旋律奏鸣出刘小峰性格的三个突出特点。
一、心灵手巧。“手工制作的技艺,似有天授,极具慧根。七八岁时,他做的弹弓,精巧别致,是一件美伦美奂的工艺品;他做的木头手枪,以假乱真。”辍学后父亲让他在家学车工,没想到他“是做车工的巨人,零部件加工,他一学就会,做了二十多年车工的父亲,十分惊诧儿子在这方面的天分。”进厂当工人上班的第一天,师傅让他“试着操作的时候,他娴熟的动作,精准的操作,让师傅瞠目结舌,这简直是一次机加工技艺表演。”技术精湛使他日后在深圳白天上班、晚上加班有了坚实的技术底功。
二、愈挫愈勇。这是他“与生俱来的天性”,不达目的,誓不罢休。千里跋涉少林寺学武功他愈挫愈勇;狂追心上人、6次“反围剿”他愈挫愈勇;只身南下闯天下他愈挫愈勇。就连娶亲路上车爆胎也愈挫愈勇,滚着已爆的轮胎一路小跑10华里到南坊镇将其补好。
三、不甘平庸。浑身闯劲的他从来都“不安分”,只因为有一个充满活力、不甘平庸的灵魂。事见上文。
全文以芦苇为象征和线索结构全篇。虽然帕斯卡尔说过:“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,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。”但这根芦苇却会思想,于是又变得最为坚强;《伊索寓言》里的芦苇面对强风因为伏身忍耐而得救,未如硬抗的橄榄树被吹折,但它也仅止于全身远害(《芦苇和橄榄树》);陆陌的“芦苇,独守一方水域,筛风弄月,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光芒一次次挑亮,把岁月的空灵飘飞于沟壑之外的高度。”“刘小峰是一根芦苇,自然、朴实、顽强、极具生命的张力。”陆陌的芦苇,非同小可!
看来《神童诗》说的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,宋真宗说的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亦非尽然。有道是“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?”话虽如此,两种人生道路的内核和实质却是一致的:烈马出骐骥,奋斗才成功。
朱熹就《诗经》的《秦风·无衣》说过:“雍州土厚水深,其民厚重质直,无郑卫骄堕浮靡之习。以善导之,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;以猛驱之,则其强毅果敢之资,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。”作者笔下的诸多乾县人固然是雍州人的缩影,北方人的缩影,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缩影?正是由于秉具这种阳刚之气、崇高之美的亿万苍生的不懈努力、英勇奋斗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势不可挡,志在必成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也孕育着一方作家的文字风韵。近代学者刘师培撰有《南北文学不同论》,法国作家和批评家史达尔夫人也指出地域文化对文学风格存在影响。傅先生的此组散文也体现出这一特点。他的文字也像笔下的人物、事象一样极具“厚重”“雄浑”“凛然”的“精神和风骨”,这不但在以上所引片断中可窥斑见豹,更多地见之于其余的“全豹”。限于篇幅不再赘述,读者诸君自会明鉴。
年5月12日
作者简介南生桥(—),男,陕西兴平人,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。中华诗词学会、陕西省作家协会、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(兼后者特约评论员)。有专著《二十五史梦文化麈谈》和论说文集《雕虫写龙集》行世,前者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易名《二十五史梦文化解读》重印两次(精装一次),公开发行。
作者往期佳作回顾对一组满月照的多种解读
说说梁家齐先生的新作"老来乐"
叙事性作品的几何结构
乾县籍史学三大家
纪念刘文英教授
大海航行靠舵手·每周一歌·我为祖国献石油
心灵点穴脑洞大开
贺《大秦文学乾县版》创刊一周年
诗词赋
编辑:张希艳
END:
1、散文、诗歌、小说、书画、摄影,文责自负。20日内未接到采用通知,作者可自行处理。
2、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,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。
赞赏金:赞赏金十元以下,作为本平台维护费用;十元以上,60%的赞赏金作为稿费,15日以内以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yangtia.com/sjfb/10063.html